海东日报:【15万元房款的执行攻坚】住有所居,是百姓最朴素的期盼。然而,市民冉先生的“

海东 更新于:2025-06-21 03:54
  • 日出东疆2
    【15万元房款的执行攻坚】住有所居,是百姓最朴素的期盼。然而,市民冉先生的“安居梦”却因15万房款的纠纷,历经数年波折。最终,在海东市乐都区人民法院的不懈努力下,这场法理与温情交织的执行“破冰之旅”,让公平正义照进现实。

    2021年12月,冉先生与海东某房地产公司签订住宅认购协议,并支付15万元定金及房款。但到了2022年交房期,楼盘却成了“烂尾楼”。此后两年间,冉先生多次与开发商交涉无果,无奈于2024年将其诉至法院。经调解,双方达成协议,开发商同意分期退还房款。然而到了2025年,这笔款项仍未兑现,冉先生只得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承办法官贾永旺发现,这家房地产公司因资金链断裂陷入经营困境,虽非恶意拖欠,但确实无力一次性支付案款。一边是群众半生积蓄的焦急等待,一边是企业谋求重生的现实困境,如何在维护申请人权益的同时,为企业留出生存空间,考验着执行法官的智慧。

    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法官没有简单采取冻结账户、查封房产等强制措施,而是通过情理法交融的沟通,引导企业主动履行义务。在约谈中,法官既阐明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又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分析诚信经营的重要性。最终,企业承诺待融资款到账后立即还款,法院决定给予其缓冲期,并加强资金流向监管。

    5月26日,融资款如约到账。在法院的督促下,15万元购房款第一时间返还到冉先生手中。从立案到执结,历时近100天,乐都法院用“智慧+温度”的执行方式,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在5月27日的执行案款集中发放仪式上,乐都法院共为6家企业法人、67名自然人发放执行案款348万元,切实将司法为民落到实处。

    这场15万元房款的执行攻坚,不仅是个案的圆满解决,更彰显了法院在化解矛盾纠纷中的责任担当。乐都法院通过刚柔并济的执行方式,既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为困境企业保留了重生希望,让司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真正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双赢。(全媒体记者 张璐 张占峰 通讯员 保生玲)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