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的啡咖

7月22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青海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海东,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21家中央媒体及青海日报、青海广播电视台等省垣主要媒体共30多名记者齐聚这片热土,他们带着发现的眼睛,走进田间地头,聆听泥土芬芳中的奋斗故事,对话基层干群,全方位探寻海东市在推动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方面的创新实践与丰硕成果。采访团一行首站来到位于海东市平安区的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步入宽敞明亮的农特产品展示长廊,记者们被琳琅满目的高原特色农产品所吸引。他们时而驻足细看,时而低声交流,快门声此起彼伏。展台上,青稞、藜麦经过深加工,变身为醇香的青稞醋、健康的代餐粉、精致的糕点,让采访团连连称奇。“真没想到高原作物能加工成这么多创新产品!”一位记者感叹道。这些凝聚着海东人民智慧的农特产品,正成为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在交易中心的核心区域,巨大的BI电商销售数据大屏实时跳动着交易数字,清晰展示着各品类产品的销售总量、区域分布等关键数据。屏幕上的曲线图不断攀升,见证着“青货出青”的强劲势头。走进直播中心,主播正通过镜头向全国消费者热情推介:“这款奇亚籽口味的青稞饼干是我们最新研发的产品,口感酥脆,营养丰富,点击下方购物车即可购买。”通过互联网+的新模式,海东的优质农特产品正跨越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据了解,青海农林牧商品交易中心落地海东、立足青海、面向全国,服务乡村振兴。中心深度融合“大数据、5G物联网、区块链”等核心技术,打造了集电子交易大厅、物联网监测中心、鉴真溯源中心、数据超算中心于一体的现代化交易平台。该交易中心副总经理靳邦昀说:“我们致力于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农产品交易平台,为促进东西部产业优势互补、实现东产西送、西产入东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随后,采访团来到了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参观村史馆、了解当地产业发展,在大地之锅开锅的热闹氛围中,切身感受习近平总书记脚穿雨鞋,手擎雨伞,深入农户,访贫问苦9年后,班彦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班彦酩馏酒坊内,酒香四溢,工作人员传承传统工艺,走出新的致富路;盘绣园中,银针纷飞,太阳花在土族阿姑的指间盛开,怒放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这些文创产品都是绣娘们自主设计的吗?”“这个可以当壁挂。”“绣娘都是本村的?”记者们围着盘绣园负责人张卓麻什姐不停地提问。“2018年,盘绣园建成以来,绣娘们年均有1万元的收入,盘绣园这个平台,为绣娘带来了订单,让随便做做的手工活成为实实在在的收入。”张卓麻什姐说,盘绣作为土族传统技艺,也将成为年轻一代争相传承的金字招牌。“海东的好东西特别多,但外界了解太少,不论是优质农特产品,还是传统民族技艺,都需要去宣传打出名气,带动老百姓共富,而我作为媒体人责无旁贷。 ”工人日报记者毕振山说,要让更多优质产品走出去,让全国消费者都能享受到来自高原的产品。正如记者们所见,从酩馏酒的绵柔甘冽到土族盘绣的绚丽多彩,海东的每一份匠心都值得被看见、被传播。未来,随着更多优质产品走出高原、走向全国,这片土地上的致富故事必将更加精彩,而媒体的力量,正是让这些“深巷好酒”香飘万里的关键。(全媒体记者 鲁亚娟 祁鑫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