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精灵8f
![]()
东城镇化建设交出暖心“民生答卷】近年来,海东市把握城镇化由量变向质变跃升的关键机遇,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围绕“水、电、路、产、城”等重点领域,全面实施“六大行动”,一幅城乡共融、宜居宜业的现代化高原新城画卷,正徐徐铺展于河湟谷地。
海东着力构建“两带两核多极”城镇空间新格局,推动要素集聚和产业协同。高原现代农牧业提质增效,“富硒”“青稞”“牦牛”“冷凉蔬菜”等特色品牌持续做优;出台《海东市促进绿色算力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建成机架22171个,算力规模达11085P,全力打造全省绿色算力集聚示范区。工业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与精深加工产业在河湟新区及各县区加快集聚,一二三产融合不断深化。
截至2024年末,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80.74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从2013年的17.11平方公里扩展至41.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2.86万人,城镇化率为46.52%。率先实行“零门槛”落户政策,城镇户籍人口增至47.61万人,户籍城镇化率提升至27.5%。创新建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保障机制,有效化解转移人口后顾之忧。“互助家政”“拉面经济”等特色劳务品牌在促进就业和增收方面成效显著。
聚焦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海东实施104个市政与公共服务项目,完成投资10.1亿元。新建改造排水管网76.88公里、完成三县污水处理厂扩容,污水收集率达49.41%;日处理450吨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投用,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提升至98%,人居环境日新月异。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覆盖水平,实现了光纤、4G双百覆盖,城市家庭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达100%。
围绕55项重点任务,推动西宁-海东都市圈协同发展,联合开展“护湟·2024”湟水河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黄河、大通河出境水质稳定保持Ⅰ类,湟水河出境水质首次提升至Ⅱ类,国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和空气优良率分别达100%和94.3%。大清高速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G109小峡口段、加西高速、西宁机场东进场路等跨区域工程顺利竣工,4条城际公交及旅游专线开通运行,两市互联水平显著提升。积极推进智算超算产业集群建设,中国移动高原大数据中心(二期)、中国电信绿色大数据中心等重点工程稳步推进,为数字经济发展筑牢基础。推动高原冷凉蔬菜万吨级产业集群建设,持续推进教育资源共享,医疗合作不断深化,就业信息共享机制持续完善,为324家企业发布1135条用工信息,助力供需精准对接,公共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2020年至2024年,海东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57个、住房2.4万余套,同步更新水电气信及养老托育设施。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提升至34.97%、31.1%和11.83平方米。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对桥梁、燃气管网等生命线工程实时监测。地质灾害防治、粮食应急保障和消防应急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安全运行与风险应对能力显著增强。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三五”末的20066元提高至2024年底的26056元,年均增长6.75%,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三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累计建成8个美丽城镇和569个美丽(和美)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全媒体记者 张璐 通讯员 魏宗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