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涩的啡咖
![]()
东以过硬作风推动项目攻坚】今年以来,在“奋战黄金季”工业项目攻坚行动中,海东市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项目推进的“生命线”,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项目的“推进速度”与企业的“发展指数”,为42家亿元级、10家5亿元级重点企业成长,4家有色金属冶炼企业达产,红狮增产、亚太投产等关键任务提供坚实作风保障。
面对工业项目推进中的征地拆迁、手续办理、要素保障等难题,海东市以“一把手抓、抓一把手”的责任机制,构建“市级统筹、部门联动、县区落实”的作风建设体系。市委市政府将重点工业项目纳入年度重点督办事项,主要领导带头践行“一线工作法”,围绕红狮硅基新材料项目增产等核心任务,每月至少1次深入项目现场调研,累计召开专题调度会30余次,直面问题不回避、解决问题不拖延。
针对红狮330千伏电源配套工程这一制约产能释放的关键环节,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建立“每日沟通、每周调度”机制,协调国网青海电力、自然资源、住建等部门打破协作壁垒。在项目推进中,工作组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同步推进线路规划、征地补偿、施工许可等流程,为红狮项目试生产争取了宝贵时间,用“钉钉子”的韧劲破解跨部门协作难题。
同时,全市推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模式,将42家重点企业精准调度等任务分解为多项具体指标,明确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和责任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督查部门每周开展进度核查,对进度滞后、推诿扯皮的单位现场约谈,以责任倒逼作风转变,确保项目推进“不打折扣、不拖后腿”。
“企业有需求,政府有响应”。海东市将“为民服务”的宗旨延伸至项目服务中,针对重点项目和企业,组建由工信、发改、审批、税务等部门骨干组成的“流动服务专班”,带着政策、流程、表单深入企业一线,把“办公室”搬到项目建设现场、生产车间,累计开展“入企服务 现场办公”活动279次,覆盖企业220家次。
青海长源特种硅业有限公司的困境破解,是作风转变的生动案例。该企业余热发电设施因手续不全被责令停运,每日造成大量损失,企业负责人急得团团转。
“流动服务专班”得知情况后,打破“按部就班”的常规流程,主动对接海东供电公司,启动“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机制:专班成员全程帮办材料整理、手续申报,供电部门开辟“绿色通道”加快审核,仅用3个工作日就完成了原本需15天的审批流程,让设施顺利恢复运行,为企业挽回了经济损失。
项目推进中的“中梗阻”,往往源于部门协作不畅。海东市以“一盘棋”思维打破部门壁垒,推动跨领域、跨层级协同作战,让作风建设成效体现在“合力攻坚”上。在“小升规”培育工作中,市工信局牵头建立“企业培育微信群”,实时联动统计、市场监管、税务等部门,共享企业营业收入、产值、纳税等数据:对佰客基等16家拟升规企业,部门同步开展材料审核、数据核验,原本需企业跑3个部门、提交5套材料的流程,如今实现“一次提交、并联办理”,办理时限压缩60%,确保企业按时完成升规纳统。
作风建设离不开监督“利剑”的护航。海东市构建“日常督查+专项检查+企业评议”的三维监督体系,以严格监督倒逼作风转变。市纪委监委、市政府督查室组成联合督查组,围绕重点项目进度、部门服务效率等开展“嵌入式”督查,采取“四不两直”方式深入项目现场,查看任务落实情况。同时,引入企业“反向评议”机制,每季度组织42家重点企业对服务部门的办事态度、效率、成效进行打分,评议结果与部门绩效考核、干部评优评先直接挂钩。
如今,在作风建设的赋能下,海东市“奋战黄金季”项目攻坚成效显著。海东市正以作风建设的“软实力”,铸就项目攻坚的“硬实力”,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向着全年工业目标全力冲刺,誓要交出一份亮眼的年度工业答卷。(全媒体记者 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