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乡大地薯香四溢——互助土族自治县首届马铃薯丰收成果展示暨推介活动圆满举办

海东 更新于:2025-09-20 14:03
  • 洋气的布娃娃
    飘高原,振兴谱新篇。9月19日9时,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山乡农产品(保鲜、冷链)配送中心人头攒动、薯香四溢,以“塑强品牌助振兴·提振消费增活力”为主题的互助县首届马铃薯丰收成果展示暨推介活动在此启幕,为现场嘉宾与父老乡亲呈现了一场集丰收喜悦、产业交流、美食体验于一体的盛会。

    活动现场处处洋溢着丰收的热闹氛围,金黄饱满的马铃薯随处可见,印有“互助马铃薯”字样的展板格外醒目;特色展销区更是人气爆棚,来自东山乡联大村的振杰粉条加工坊展台前,挤满了驻足咨询的群众。

    加工坊的粉条品类丰富,宽粉筋道、韭叶粉均匀、细粉爽滑,凭借优质口感成为展销“热门品”。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我们厂职工每天干劲十足,日薪110元,日产粉条1000斤,就算产量这么高,还是供不应求,每年只要参加活动,问的人、买的人都特别多!”值得一提的是,加工坊制作粉条的原料都是来自于附近的种植户,实现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模式,让这份高原美味更添安心。

    马铃薯作为互助县的特色农产品,既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金豆豆”。近年来,互助县依托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自然优势,不断改良品种、升级种植技术,构建“科研+公司+合作社”产业模式,让小马铃薯长成带动群众增收的“大产业”。2025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69万公顷,预计总产量63.3万吨、总产值6.34亿元,全膜覆盖种植技术使亩产较常规栽培提升8.5%,大薯率提高10%,商品率达68%,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随后的签约仪式成为活动焦点,塘川镇、西山乡等4个乡镇与青海威思顿薯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销售协议,打通产销对接“快车道”;东山乡、西山乡携当地企业与青海丰之源农牧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制种基地建设、出口框架协议,推动互助马铃薯走向国内外市场;互助县农产品商会、电商协会还与青海交通学院、青海民族大学及省外商会签订合作协议,搭建“产学研”融合与跨区域合作桥梁……一份份协议为互助马铃薯产业注入新动能。

    “众人拾柴火焰高。”结对帮扶单位助力销售环节温暖人心。西山乡结对帮扶单位团省委、青海省女子监狱等累计助力消费马铃薯29.4吨,东山乡帮扶单位中国银行青海省分行等消费10.65吨,塘川镇、蔡家堡乡帮扶单位也纷纷伸出援手。帮扶代表举起的展示牌上,一个个数字背后,是驻村第一书记与工作队员“以购代扶”的切实行动,更是社会各界对互助马铃薯产业的有力支持。

    活动现场既有产业发展“硬成果”,也有文化与美食“软体验”。“老家东山・洋芋花开”暨民族团结进步乡村诗歌征集大赛颁奖环节,为丰收增添诗意,文字描绘出洋芋花开的美景与家乡变迁,让观众感受到产业背后的文化温度。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研究员纳添仓围绕马铃薯种植、养护技巧与优质品种展开讲解,从脱毒种薯优势到全膜覆盖技术要点,深入浅出的内容让农户受益匪浅,也揭开了互助马铃薯“个大、形优、淀粉含量高”的品质密码。

    午后,“大地之锅”香气扑鼻,马铃薯美食竞拍大会与美食大赛轮番上演,将活动推向高潮。东山乡、西山乡等4个乡镇的参赛选手各展身手,炸薯条、蒸薯泥、洋芋酿皮等数十种美食新鲜出炉,金黄色泽与诱人香气让观众垂涎欲滴,大家踊跃竞拍、品尝,感受高原马铃薯的独特风味。

    另一边的马铃薯采挖大赛同样热闹,团体赛与个人赛相继开展。田间地头,参赛选手手持锄头,娴熟地挖薯、拾薯,不一会儿便收获一筐筐马铃薯。来自个人赛的王大姐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劳动一下,累并快乐。把挖的马铃薯带回家炕着吃,再配上自家做的酸菜,那味道绝了!”欢声笑语中,大家既体验了农耕乐趣,更感受到了互助马铃薯产业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互助县作为青海省马铃薯最佳适种区,拥有省内领先的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年生产微型薯300万粒、优质脱毒种薯400吨,327家规模种植合作社、441个马铃薯贮藏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此次活动不仅是产业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搭建了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农、体、文、旅、商深度融合。(全媒体记者 郝志臻 石军)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