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ngs芳
				 
				海东拆迁地图出炉!2025-2026年这些区域要搬,补偿安置政策全解读
2025至2026年,海东市正推进大规模地质灾害避险搬迁,涉及六县区万余户家庭,明确的搬迁范围与政策细则为群众吃下“定心丸”。作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区,海东湿陷性黄土广布,地质灾害高发,此次搬迁是守护民生的关键举措。
拆迁范围:六县区13548户纳入搬迁清单
此次搬迁聚焦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全市共13548户53178人需转移安置。分两期推进的搬迁计划中,2025年7月前为第一期,2025年7月至2026年7月为第二期,各区县任务明确:
• 乐都区:两期共2920户10380人,涉及179处隐患点
• 平安区:合计804户2451人,覆盖90处风险区域
• 民和县:1781户7545人需搬迁,涉及272处隐患点
• 互助县:搬迁规模最大,达3831户15031人,涉及319处点位
• 化隆县:2535户10426人纳入计划,分布于140处隐患点
• 循化县:1677户7345人需转移,涉及129处风险区
政策核心:三种安置方式+明确建设标准
搬迁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群众可自主选择三种方式:
1. 统规自建:政府统一规划乡镇、村庄安置点,群众分户自建,房屋按农村自建房标准验收。
2. 统规统建:在县区府驻地或乡镇建集中安置区,政府统一规划建设,按群众意愿确定户型与风貌。
3. 购房安置:群众可自行购买省内城镇保障房、商品房或本村合法房屋。
安置标准明确“一户一宅”,基础住房为80平方米/户,超出面积由群众自筹。宅基地面积执行差异化标准:城市郊区不超200平方米,水浇地不超250平方米,旱地不超300平方米,非耕地不超350平方米,牧区固定居民点最高可至450平方米,安置房层高限3层。
关键规则:先公示后签约,旧宅需腾退
搬迁实施严格的“三级审核、两级调度”机制,村、乡、县区逐级复核搬迁对象并公示,公示无异议后签订协议,明确搬迁时间、安置方式及宅基地腾退事宜。安置完成后,原有宅基地由村集体收回,旧房屋必须拆除,确保隐患彻底消除。
此次搬迁始终坚持“生命至上”原则,通过科学规划安置点、完善配套设施,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具体搬迁点位可关注所在县区政府公示,精准对接搬迁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