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入心入脑 落地生根——海东市2025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亮点纷呈

海东 更新于:2025-10-17 13:13
  • 用户9122750752997

    2025年海东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紧扣“同心筑梦·同向前行”主题,立足河湟地域特色创新活动载体,围绕七大核心任务统筹推进10项重点活动,涵盖理论传播、文化传承、体育互动、民生服务等维度,以精准举措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走深走实,在河湟大地勾勒出民族团结的生动图景。

    文化赋能,激活民族团结“精神纽带”

    依托河湟文化深厚底蕴,将地方特色文化转化为民族团结新载体。充分激活瞿昙寺、柳湾彩陶博物馆等文化地标功能,开展秦腔红色经典音乐会等“非遗+民族团结”主题活动30余场;汉、藏、回等民族非遗传承人联合创作《民族团结颂》彩陶摆件,让非遗技艺成为民族交融的“活态见证”。在互助县纳顿庄园、彩虹部落景区打造“安昭舞共跳”“轮子秋体验”等沉浸式民俗场景,举办“民族团结主题纳顿会”,活动月期间累计接待各族游客超5万人次,让游客在文化体验中感受团结氛围。宣传矩阵协同发力,海东日报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海东实践”“团结海东”专栏,刊发相关报道26篇;市广播电视台推出“新思想引领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海东实践”系列报道,播发新闻16条;各媒体新媒体平台搭建“2025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石榴籽家园”传播窗口,发布知识科普、活动动态等信息200余条,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宣传格局。

    跨界联动,打破地域民族“无形壁垒”

    构建“市级统筹、县区联动、全域覆盖”工作体系,六县区及各单位结合职能制定实施方案,通过召开动员部署会、举办启动仪式,迅速形成活动声势。民和县立足省际边界区位优势,联合甘肃省红古区开展“跨省民族团结联谊活动”,组织两地回、土族群众开展“花儿对唱大赛”“射箭友谊赛”,共同签订《跨省民族团结共建协议》,推动跨省域民族互助常态化;在川口镇、官亭镇设立“民族团结法律服务站”,提供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服务80余次,以法治力量护航边界民族关系和谐。基层交流平台持续升级,全市为7家单位授牌“共享同心圆书屋”,打造3个“职工石榴籽家园”试点;民和县西沟乡马家河村回族群众主动南垣村射箭队开展友谊赛,以“邻里一家亲”的鲜活实践,消弭地域与民族间的交流隔阂。

    民生导向,把好民族团结“实事钥匙”

    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宣传教育成果向民生服务实效转化。深入开展“红石榴就业行动”,吸引4396人次参与,353家企业提供涵盖传统制造、新能源等领域的718个就业岗位;民和县举办“红石榴就业帮扶专场”,助力68名少数民族群众实现就近就业。化隆县围绕拉面特色产业,举办“拉面技能大赛暨民族团结推介会”,评选30家“民族团结示范拉面店”,开展“拉面师傅带徒传技”活动,帮助89名少数民族青年掌握就业技能。医疗帮扶同步跟进,循化县组织县医院撒拉、汉、回族医护人员组建医疗队,深入15个偏远村落开展免费体检、健康咨询服务,惠及群众400余人次,以民生温度凝聚民族向心力,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为民服务中绚丽绽放。

    典型引路,讲好民族团结“海东故事”

    以典型示范激发全民参与热情,开展“石榴籽”故事征集活动,同步在校园组织“铸牢共同体·共筑中国梦”征文比赛,评选出176篇优秀学生作品,表彰28名优秀辅导教师及10个优秀组织单位。示范创建提质增效,推荐6个地区和单位申报第十二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互助土族自治县申报第三批“各民族共同现代化试点地区”,2个社区项目申报国家民委互嵌式发展试点,以点带面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此外,紧扣“培育国家级示范单位、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目标,采用“集中授课+现场教学+交流研讨”三位一体模式,从“理论+实践+互动+纪律”四个维度开展专题培训,覆盖32名各县区、市直单位及重点培育国家级示范单位业务骨干,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储备专业力量。

    来源:中共海东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海东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举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